又是一年一度激动人心而又壮观的高考场面。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,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。
我是农村孩子。上初中时,国家恢复高考。二哥初中毕业时,因家里缺少劳力,没有被大队批准上高中,十四五岁就回生产队参加。那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,无异于鲤鱼跳龙门。农村孩出去的门路,只有当兵,招工,推荐上工农兵大学三条。国家当时困难,城里很多年轻人都安排不了工作,才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。分配给农村这三项名额,少得可怜。这些名额,基本上被公社干部,大队干部及其亲属占完,根本没有一般老百姓的份。
二哥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、吃不饱、穿不暖的农村生活,一直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。一年国家招兵,二哥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的一点钱,买了两瓶酒和一条烟,送给大队管招兵的干部,结果还是没让去公社验兵。为此,十七八岁的二哥,气得哭了一场。
1977年恢复高考,正在修水利工程的二哥得知消息,积极地交了一块钱,报了名。可是基础太差,又没有什么复习资料,时间又紧,名落孙山是预料之中的事。曾记得二哥对我说,让你能去替考就好了。数学有一道一元一次方程考题,没学过,怎么做得到呢?二次失败,算是彻底打消了二哥跳出农门、改变命运的希望。二哥气馁地对我说:“你动劲学,改变家里一贫如洗的现状,就靠你了。”分田到户后和改革开放,二哥进城务工,当包工头,终于实现走出农村的梦想,那里多年以后的事了。
我初中毕业升高中时,全公社通过考试录取,基本废除了过去由大队推荐上高中的做法。全国上下开始重视起教育和高考。高中时,学习开始抓紧,老师们经常宣传前几年年高考先进榜样和典型,号召我们向他们学习,勤奋学习,刻苦用功,力争考上大中专院校,改变自己命运,为学校和家乡争光,为国家贡献人才。记得有次班主任刘家全为了给我们鼓劲,拿来报纸,在班上给我们讲数学家陈景润于六平方米小屋,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,伏在床板上,用一支笔,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,成功摘取了《哥德巴赫猜想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动人事迹。
临近高考前,老师们和找来各式各样的模拟题,练习高考和猜题压题。1979年7月上旬,我头一次参加了高考。记得考试第一天下雨,吃了母亲专一为我打了两个荷包蛋的早饭,赶了12里泥泞的土路,进入薛集区(镇)小学考场,校院设有警界线。教室土地面坑坑洼洼,桌椅破损,一人一张考桌,互相隔离,戴着红袖箍的监考人员高坐讲台上,盯着考生,巡视员来往巡查,考场严肃,气氛紧张,没有考生敢交头接耳,偷看试卷。中午在小学食堂买了饭吃,下午考完回家,第二天再来。印象最深的是,英语考试,为了高考,学校是补学的,大部分同学都不记住英语单词,都不会语法,只有冒蒙。单项选择题,只认第一或第二打勾。多项选择题,统统只选二个打对号。
当时,相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,考试难度大,录取率低。我们寺岗学校只有一个叫侯天文考上大学,三五个考上中专。我们学习相对好一点的,学校又叫我们回校复读,准备下年度高考。到校学习不到一个月,学校通知我们去县城参加全县尖子班集中复习的选拔考试。
一个星期后,通知叫我们几个通过考试的,到县二中集中班学习。我和几个同学带上铺盖卷到县二中报道,看榜时,理科班名单上没我,我正在疑惑发呆时,一个同学在文科班榜上看到我的名字,对我说,把你分到文科班了。我在心里嘀咕:原来学的理科,离高考只有大半年时间,现在学习带复习地理、历史,能行吗?在班主任那里报道时,把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向班主任说了,班主任分析和安抚我道:“从摸底考试看,你的语文和数学课还不错,物理、化学课差。历史,地理虽说新学,但好理解些,死记硬背多些。像你这样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的有几个。”我听后,心里释然,放下包袱,全神贯注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。
复习班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代课老师,语文老师刘习之,数学老师查学锋,历史老师饶某某,地理老师陈兵,政治师危吉祖等。为了学生的吃好,有旺盛精力学习,学校食堂饭菜也是经常就换花样,调剂着学生口味。各门功课老师,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,都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课题,晚自习讲解试卷时,甚至出现一门代课老师卷子讲后,又一门代课老师拿着试卷进来讲解。学生们更是专心致志地听讲,生怕漏掉一点,或一处没听懂,影响到将来的高考。老师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:“审题要过细,先易后难,字迹要清楚,全国几百万考人,错半分,就决定着你们的命运。”
学生们除了吃饭,上厕所,睡觉,学生们一天到晚,都在教室里学习,早晚教室里都是灯火通明,一个个学得昏天黑地,几乎不知道什么时间季节。三天一小考,五天一大考,批卷时,老师们感到学生们有共性的问题,拿着试卷讲解,然后再考。有个别同学还不懂的,自习课时,老师又亲自坐在学生课桌前,耐心地给他(她)讲解。直到同学们都考到八九十分以上,才算通过。临近高考,学校又从各地找来的各式各样的模拟题,象雪片一样铺天盖地地飞来,让学生不断模拟练习,考过,老师又针对考试中共性问题 ,不断地讲解。
经过几个月学习,理科转到文科的四五个,反而都成了班里的学习尖子。因为,原来学文科的,数学课差,很多精力用在了数学课上,而我们几个,把精力用强学强攻历史和地理课上,且效果显著。看来老师们当初的研究决定,把我们几个由理科转为文科,还是正确的。
经过大半年的紧张学习,又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。考场设在县二中,与上一年一样,天又下雨。我的前几科,考的还可以,但自认为基础好的数学课,却考砸了。因为我清楚,考数学前一夜,睡到半夜,不知什么原因,再也睡不着,第二天考试时,脑子昏昏沉沉。本应考大几十分的,结果只考了49分,拉了分数,最后只上了个中专。那一年,高考试卷难度减小,转向基础知识。学校压题和学习方向估偏了,高考效果不太理想。我们班,只有二个考上大学,大部分上了中专。
那时,考上学,在农村也算是一件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的喜事,受到周围村民的称赞和羡慕。考上大中专,跳出农门,毕业包分配,成了国家干部,吃上商品粮,平时还可以接济家里,那是很多农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梦想。现在我在想,假如不是恢复高考,和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,自己很有可能一辈子在农村种地,当一辈子农民,或进城打工。恢复高考,通过公平竞争,既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无数像自己一样的平民子弟命运,也使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因为,中国现代化的现实,必须靠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。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。
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年。高考的一幕幕往事,已定格为集体回忆,历久弥新。四十年四十次的高考,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无数人才。今后仍将继续肩负着选拔人才、服务祖国的神圣使命。